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不能让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图)

   2024-03-30 南方日报357
深圳大学在峰会上展示30计算机计算节点。南方日报记者
深圳大学在峰会上展示30计算机计算节点。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聚焦广东院士高峰年会

  南方日报讯 25日下午,五洲宾馆深圳厅内人头攒动,一个个院士团队负责人上前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下台就被科研界、资本界和政府人员团团围住,要求交换名片对接项目。这是当日广东院士团队创新成果推介对接会上的一幕,该推介会是由第二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专门策划的。

  科学技术应用转化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和难点之一。记者在此次推介会上观察到,为了让科研成果不再“躺”在实验室里,不少科研团队一改往日人们眼中的“高冷”印象,主动出击找企业谈技术应用,这样的理念突破在深圳已有诸多探索。

  主动出击找企业

  推介会现场,一台黑色计算机引起不少参会者“围观”,它的名字颇有“深圳智造”味道——“深大2号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这是深圳大学陈国良院士团队的创新成果。

  陈国良院士是2008年被全职引进到深圳大学的,他的学生、留美10年的毛睿博士也受邀归国加入团队。“我们研发的计算机主要特色是全国产,实现自主可控。”该项目推介人、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毛睿说,团队一直致力于研制基于国产龙芯CPU的高性能处理平台,已经研制出2个系列的普及型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是大数据背后的核心技术。最近几年,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呈现井喷式发展,但是缺少系统的理论基础,陈国良院士经过数年研究,提出了通用的大数据计算理论模型。

  “大数据的挑战之一就是数据类型的多样,数据类型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等,为每一种类型开发一个专用系统耗时耗力。我们致力于开发一个通用系统,可以完成不同类型数据的处理。”毛睿解释道。

  “深圳大数据发展目前已在全国领先。”在毛睿看来,深圳大数据发展特点是产业化程度较高、拥有一批“源头创新性高”的行业领先企业、以及学术研究基础较为扎实。

  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学术界遇到的普遍难题,但是目前陈国良院士团队已经与不少企业紧密合作。例如团队和华大基因进行生物数据分析研究,获批国家级重点项目,又如团队与金蝶集团合作,研发国产海量事务处理系统。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科研团队较为高冷,都是等着企业上门求技术,但毛睿告诉记者,华大基因和金蝶集团的合作都是团队主动去找企业谈成的。“想把科研成果用起来其实很不容易,我们找技术应用,对喜欢的企业就要主动出击”。

  政府合作寻方向

  事实上,看上去高深莫测的院士团队创新成果有不少已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例如用无人机监测违法建筑、构建实景可视化城管信息系统、快速构建城市三维地图……李德仁院士团队的这些研发成果已为深圳各区所用。

  2002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武汉大学在深圳建立了3个重点实验室深圳分支机构,李德仁院士团队主导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其中之一。

  “深圳信息化建设投入很大,政府对于高新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很强,加上聚集了高层次人才以及活跃的金融资本市场,深圳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很具优势。”团队成员之一、武汉大学博士江帆坦言,这正是实验室落户深圳的原因。目前团队的50多名成员中,六成从深圳招聘,着力产学研结合的同时,团队致力于发挥人才集聚和培养作用。这一深圳研发中心创造性地将可量测实景影像技术应用于“智慧城管”信息化项目建设,通过二维地图和实景影像关联,实现城市部件的可视化管理。目前团队开发的平台已经应用于深圳福田、南山、龙华和坪山的“智慧城管”建设。

  “我们的理念是不能让研究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江帆说,团队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也在与深圳各政府部门的合作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更好地寻找科研成果的应用方向,打通技术应用到政府实际管理实践的通道。研发中心还在每年举行相关技术培训班,邀请数位院士来深讲课,和全国各地政府信息化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头脑风暴。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