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智库观点丨完善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机制

   2025-08-11 968
核心提示:在数字中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正经历由经验描述向机制验证、由定性阐释向智能仿真的范式跃迁。作

 
 
在“数字中国”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正经历由经验描述向机制验证、由定性阐释向智能仿真的范式跃迁。作为连接理论创新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枢纽,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被赋予“新基建”的使命:一方面支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转型,另一方面为政策制定提供可计算、可验证、可迭代的科学工具。教育部先后于2021年、2025年公布两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名单,标志着我国社会科学实验体系建设进入系统化、建制化阶段。然而,相较于北京、武汉、杭州等地的先行探索,全国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仍面临顶层设计不足、资源统筹乏力、运行机制松散、成果落地困难等结构性瓶颈。亟须以国家发展和治理需求为牵引,从资源投入、运行治理、成果转化三个维度构建高校社会科学实验体系的新路径,打造一批中国特色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完善高校社会科学
重点实验室资源投入机制
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资源投入决定其建设成效,也关乎其能否持续、稳定地支撑复杂社会系统建模仿真。从现实情况看,实验室建设周期长、集成度高,需要建立资金、数据、人才、制度“四位一体”的可持续投入机制。一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通常难以依靠常规纵向课题经费维持长期运行。应设立“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专项基金”,纳入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与“双一流”建设预算,允许跨年度滚动使用,支持软硬件基础设施与平台系统开发;鼓励高校将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与校级重大科研平台布局,统筹资源集中建设;鼓励校地企联合共建,探索“政府资本金+高校配套+企业场景”模式,吸引地方政府、智库、龙头企业等共同参与实验室联合共建,拓宽资金渠道。二是搭建高质量数据支撑体系。高校社会科学实验依赖多源异构数据,包括政策文本、舆情数据、问卷调查、人口迁移、产业演化等。应通过与国家数据管理部门、省级政务平台、互联网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设高校社会科学实验数据平台,实现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实验数据分级分类开放共享;推动建立校级“数据治理制度”,设立社会科学实验数据安全委员会,明确数据采集、脱敏、授权、归档、销毁的全生命周期规范。三是建设复合型人才支撑体系。高校应围绕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需求设立“社会仿真与政策模拟”“数据驱动的公共决策”等交叉学科方向,鼓励文科与信息类学院协同设课、共聘教师;推动设立“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员”岗位,吸引具有数据建模、社会理论和公共政策背景的青年人才加入;探索“校政双岗”机制,推动教师与地方政府建立政策共研、项目共推的协同机制。四是建立制度化管理框架。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制定《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规范》,将伦理审查、安全合规、知识产权、开放共享列为刚性指标;建立“实验室星级评估”制度,评估结果与财政拨款、招生指标、平台立项直接挂钩。
完善高校社会科学
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
仅有资源投入远不能保障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高质量运行,必须通过一套逻辑清晰、流程闭环、权责明确的运行机制加以支撑。在组织架构方面,各高校应设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统筹办公室,负责实验室群体资源配置、平台开放管理与伦理监管;各实验室内部按“基础研究—模拟建模—政策应用”分设研究模块,推行“首席专家+跨院系团队”制,形成学术引领与技术支撑并重的运行结构。在项目管理方面,应建立任务牵引、流程规范、评估闭环的运行机制。设立议题委员会发布研究方向,并实行专家评审与阶段性评估。推动跨学科团队协作,统筹数据分析、建模与制度研究,提升协同效率。建立成果评估与转化备案制度,将优质成果纳入政策试点,强化研究成果与治理实践有效衔接。同时,实验室应聚焦数据开发与安全保护,建立涵盖数据采集、清洗、融合、建模、回流的完整数据流程链,设立专门的数据治理小组,负责权限管理和安全评估。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可追溯、跨平台调用,提高实验复用性。在伦理治理方面,要建立伦理动态治理机制。在高校内部设立常设伦理委员会,对敏感实验进行事前审查、事中监控、事后评估;鼓励设立公众评议机制,引导被试以“受试者—反馈者”双重角色参与实验设计,确保实验具有公共信任基础。
完善高校社会科学
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机制
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价值不仅在于学术突破,更在于其能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面向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政策工具和实施方案。因此,建设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需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成果形态、应用场景对接、转化效果评估反馈等方面,推动实验成果从学术发表走向治理实践。在成果形态方面,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的成果转化应根据实践需求和应用场景,拓展为更加多样化、工具化的产出形式。重点开发政策测试工具,如数字沙盘、政策模拟器,用于在政策出台前虚拟测试;开发治理辅助产品,如智能审批模型、风险预警系统;开发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包括宏观经济预测仪表盘、政策响应模拟平台等。在应用场景对接方面,探索与政府部门建立“实验—政策快速响应机制”,实现仿真结果直接对接改革议程。与头部科技企业共建社会发展“联合创新中心”,打造“实验室—场景企业—产业园区”三级孵化体系,推动实验室成果在智慧城市、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等场景规模化应用。在评估反馈方面,建立基于影响力、适配性与可持续性的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提升成果转化的公共价值与可持续性。
(钱明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赵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