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检不了、检不起、检得慢”是困扰着茌平区众多小微民营企业的难题,如今,这份烦恼正被“共享实验室”这一创新模式逐步化解。茌平区市场监管局用一场“服务走在监管前”的生动实践,迈出了“我为民企办实事”的坚定步伐。
“小菌菇”引出“大难题”
监管倒逼寻出路
茌平区胡屯镇南于村的食用菌制品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小作坊起步,历经三十年发展,如今已成长为年营收达4亿元、带动就业400余人的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然而,辉煌的背后曾隐藏着阵痛。2018年,严厉的国家及地方抽检揭示了残酷的现实:全区食用菌制品不合格批次高达百余次,问题直指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安全红线不容触碰,但简单的关停处罚并非治本之策。茌平区市场监管局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将目光投向了“共享”理念,协调区检验检测中心资源,引导帮扶企业在南于村集中加工区建立了首个综合性检验室,初步具备了检测5种食品添加剂的能力,旨在严把出厂关,降低“两超”风险。
“共享”模式升级
食品检测步入“集约化”新阶段
初步探索成效显著,但全区127家食品生产企业中90%为小微民营企业,特色产业聚集发展,仅有一个针对单一品类、检测项目有限的实验室远远不够。2023年,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依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山东质信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筹备搭建了升级版的区级食品安全共享实验室。这个配备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液质联用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检测能力覆盖了食品添加剂、农残、兽残、污染物、微生物等众多关键指标。
自2023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共享实验室与全区62家食品生产企业签订了年度服务协议,覆盖率超过无自检能力企业的70%。截至目前,已完成出厂检验2782批次、型式检验1284批次,日均检测30个样品、160余项指标。
△山东质信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对食品进行检测
“价格非常优惠,普通出厂检验一份100元,签年协议能省一半!”山东质信检测公司负责人赵芳表示。目前,共享实验室每年能为合作企业节约送检成本约170余万元。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不仅是检测数据,还有预警和解决方案。曾有一次,实验室发现茌平某企业一项指标较平时偏高但仍未超标,及时沟通后,帮助企业溯源发现是设备清洗剂引入了干扰成分,避免了后续可能发生的质量风险。
△山东茗瑞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而对于主产香辣金针菇、酱腌菜系列产品的山东茗瑞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而言,共享实验室解是企业扩张生产的“及时雨”,有效解决了自建实验室资金投入大、人才缺乏、数据误差大等难题。“节省了成本,也提升了产品质量。比如经常检测的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等项目,能为我们的配方改进提供数据支持,让产品在全国各地的市场上销售起来更加放心。”公司负责人于以荣说。
新模式三方共赢
“木地板”行业迎来“质量诊所”
“共享”模式的甜头不止于食品行业。茌平区的人造板产业拥有20余年历史,从业人员过万,有力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同样因发展体量小、质量不统一、标准意识薄弱、检测难检测贵等问题突出,制约了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
2024年,茌平区市场监管局引导本地获得CMA资质认定的检测平台——山东浩格检验检测公司,建立人造板产业共享实验室,倡导“政府+检测机构+生产企业”新模式。既可以降低生产企业检测成本,又可利用检测资金用于实验室日常运行,实验室检测数据与市场监管部门共享,实现三方共赢。
数据显示,该平台运行后,为企业年节省检测费用7000至10000元,节省设备购置及人员成本超1000万元。产品出厂检测率和型式检测率分别提高了30%和25%,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从2024年以来,我们深入接触了全区60多家人造板企业生产及销售企业,目前服务的客户有30家左右。”公司负责人王启晓说。
△王启晓(浩格检测)和刘丁(祥云轩地板)查看产品生产情况
“就像为中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质量诊所’,它的价值太实用了!”祥云轩地板企业负责人刘丁由衷赞叹,“以前送检要跑到聊城甚至更远,一来一回周期长,一旦发现问题想调整,很容易错过生产和交货的时间。现在周期短、成本低,一次就能省1000元左右,我们也有更多的精力能专注于生产和研发。”
“监管者”亦是“服务者”
共享平台助推高质量发展
从被动应对食品安全风险到主动搭建服务平台,从单一食品领域扩展到多元产业,茌平区的“共享实验室”实践,深刻体现了市场监管部门从“监管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茌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赵强介绍,目前,茌平区已成功搭建起覆盖食品安全、人造板、汽车配件三大聚集产业的共享实验室。通过共享实验室达到检测资源共享,降低生产企业检测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水平,有效防控了辖区企业质量安全风险。共享实验室也成为企业间交流互鉴的阵地,全面提升区域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最终助推茌平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份报告,不再是负担,而是发展的底气;一个实验室,不再被独占,而是创新的共享平台。这一场生动的改革实践,破解了困扰民营经济许久的“检”难,书写了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区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的精彩篇章。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陶春燕 崔宇晴 通讯员 刘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