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青岛李沧“院士牌”新打法:不片面追求人数,更在意科研转化

   2018-08-24 澎湃新闻1448
核心提示:在青岛召开的院士-企业见面会现场。我们企业是做工业涂料的,现在比较难克服不耐高温这个难题,请问您这里有什么有效的应对方案
 
在青岛召开的院士-企业见面会现场。
“我们企业是做工业涂料的,现在比较难克服不耐高温这个难题,请问您这里有什么有效的应对方案吗?” 
“我研究的是主要金属玻璃,金属玻璃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但是还没有应用到涂料领域的尝试。” 
8月17日,恰逢中国农历七夕节,晚上八点左右,在青岛召开的院士-企业见面会犹如相亲现场一般,前来参会的院士和企业负责人们正一对一地进行咨询洽谈,如果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将由主办单位“牵线”,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刘锦川与山东广饶一家企业负责人洽谈时,澎湃新闻记者旁听了上述对话。 
院士-企业见面会是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由欧美同学会、青岛市政府主办,青岛市李沧区承办。与第一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所不同的是,今年第二届活动不仅吸引了109名院士参加,而且新增了218家企业、金融机构,10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应邀参会。 
院士向来是人才争夺战中各地“争夺”的重点对象,李沧区自2016年将一片烂尾楼改造成国际院士港以来,已吸引108名院士入驻,16个院士项目落地运营。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期间,有49名院士与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计划全职入驻;53家企业及金融机构与院士达成合作意向;41所高校、科研机构与青岛国际院士港签订合约。 
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是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设想的提出者,全程参与了院士港从备受争议到初见成效的建设过程。在他看来,这108名院士就像《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一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了。今年底之前,李沧区将有累计30个以上院士项目落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转型之举 
“虽有主城区之名,却无主城区之实。” 
自1994年设立以来,李沧区一直是一个传统工业区,无论是城区面貌,还是经济体量,都鲜有亮点,所以在青岛市主城区里向来被这样诟病。 
2014年,李沧曾迎来短暂的发展利好。一是青岛世园会在李沧举办,世园会是青岛当时独立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国际性展会,也是首次在李沧举办的重大国际性活动;还有一个是位于李沧的国家铁路网一级枢纽站青岛北站投入运营。 
这样的利好并未给李沧带来巨变,李沧面临啃好老企业搬迁这根最大的“硬骨头”。自2008年青岛市实施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以来,李沧区列入搬迁改造的企业共有55家,占全市搬迁总量50%,这也是李沧全区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老企业搬迁无异于釜底抽薪,但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截至2016年6月,青岛市老企业搬迁办共启动16批次老城区企业搬迁工作,涉及李沧区15批次的45家企业,李沧区已完成搬迁、关停企业25家。 
机遇在哪里?2016年5月30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刚由李沧区区长转任区委书记的王希静对这次大会有所启发,“在李沧打造院士集聚区”的想法逐渐成熟,紧接着经过会议讨论定名为“青岛国际院士港”。 
2016年6月2日,王希静抽调12名有外语功底的干部,作为先锋开始筹备青岛国际院士港。次日,青岛国际院士港宣布成立。 
在李沧区金水路171号,有一片由26栋独体多层小楼和3栋高层楼组成的总部基地项目,建筑面积达19.6万平方米。这个项目原本打算发展总部经济,但是因没有绝对优势,愿意来此地“安营扎寨”的企业很少,所以这里一直闲置,这也成为市区两级政府的“老大难”问题,思路一变,这里就成了“青岛国际院士港”的驻地。 

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刘锦川与山东广饶一家企业负责人洽谈。
集聚效应 
8月18日,与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同期举行的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计划九点开幕,不到八点钟,王希静就来到青岛国际会议中心门口,迎接到会的院士们,与会的109名院士多数已是王希静的老朋友。 
其实,院士港建设初期,引进院士成为当务之急,王希静就走上“前线”,亲力亲为。他用44小时飞了5000多公里,面谈了3位院士,他的诚心最终得到了部分院士的回应。 
2016年9月13日,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签约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成为首位入驻院士;2016年10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与李沧区政府、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执行方案,入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后,袁隆平担任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主任。 
在招引院士方面,不得不提的是青岛国际院士港的“红娘”——欧美同学会。 
2017年7月,由欧美同学会和青岛市政府联合主办、李沧区政府等单位承办的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在北京启动,袁隆平在这次大会上作了全程20分钟的英语演讲,随后成为了“网红”。同时,“客场作战”的王希静也大胆了一把——他走上台说了句“我代表李沧68万父老乡亲,给大家鞠上一躬”,随后便向台下百余位中外科学家鞠了一躬,再加上对青岛国际院士港深入浅出的推介,引来与会院士们连连称赞。 
随后,100余位院士及其随行人员转赴青岛参加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主要行程就是参观青岛国际院士港。澎湃新闻曾报道称,在2017年的海外院士青岛行期间,青岛国际院士港集中与31名院士签订意向协议,同时还与4家海外科研院所达成了合作协议。 
吃到甜头的李沧区今年继续承办了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今年第二届活动吸引了109名院士参加,有49名院士与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全职入驻。 
院士的集聚往往能带来“一带二、二带四”的效果。譬如,2018年4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的风生海水淡化研究院正式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倪维斗的白泥地非并网风能海水淡化装备示范项目与海水稻研发中心试验基地一墙之隔。 
据倪维斗院士团队核心成员顾为东介绍,“该项目与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研发项目合作,作为‘海水稻’供水配套工程新模式推广,无偿为海水稻试验基地提供淡化水和土壤改造用水。” 
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活动期间,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印度海水淡化协会主席普拉迪普·库马尔·特瓦里参观了倪维斗的项目后表示,“我来这里,首先看中的就是广阔的市场。在中国,以纳滤膜为主体的净水材料有千亿元的市场,青岛和孟买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海水淡化和水污染治理上可能有很多合作机会。” 
截至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已签约引进了108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81名、占75%。 
三级联动 
山东省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才无疑是第一驱动力,而李沧区则有望凭借青岛国际院士港成为招才引智的先行区,这或许也是青岛国际院士港能获得省市区三级联动建设机制的原因。 
早在2017年8月,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等工作。 
2017年11月,山东下发的《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对入港开展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的‘两院’院士及发达国家院士给予我省聘任院士待遇”;山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也下发了《关于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的意见》;青岛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2018年1月,国务院以2018年1号函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也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等平台建设。 
省市区三级联动建设机制的确立使李沧院士工作驶上快车道。2018年1月,青岛国际院士港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注册资本为4亿元,股东为青岛市李沧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随后青岛国际院士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国际院士港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青岛国际院士港服务管理有限公司、青岛国际院士港科创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青岛国际院士港科创加速器有限公司等公司陆续成立。 
这也意味着,青岛国际院士港“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专注创业”的运作模式确立。 
此外,2018年3月,占地面积182亩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二期项目开工,项目主要针对青岛国际院士港签约的院士团队研发需要,重点建设以实验功能为主的研发园区,打造院士实验室,包括研究院、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同样是在3月,青岛国际院士产业核心区项目开工建设,分三期建设的院士产业加速器项目一期建成使用。 
王希静向澎湃新闻坦言,如果这些地都用来搞房地产,政府的收益会很可观,但是他们顶着各种压力,冒着摘帽子、挪位子的风险坚持了下来,并且认为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青岛国际院士港集团有限公司将随着许多院士项目的落地而上市,青岛国际院士港二期项目和产业核心区项目原计划2021年交工,我们自我加压,要求必须在2020年底前全部交工、验收使用,如果完不成任务,我就向院士们主动辞职!” 

分三期建设的院士产业加速器项目一期建成使用。 澎湃新闻记者 张家然 图 
科研转化 
回首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过程,王希静感慨颇多,他说,“青岛国际院士港过去经历了种种坎坷,有个别人想让其胎死腹中,这种罪恶阴谋没有实现,有些人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这些阴谋也没有得逞,现在院士港已经两岁零两个半月了,如果把院士港比作一个孩子,他马上可以上幼儿园了。” 
青岛市李沧区委宣传部一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青岛国际院士港在吸引院士时首先瞄准的是外籍院士,现在院士的数量已经不少了,没有必要再去片面追求数量上的增长,科研转化成为院士港建设的“重头戏”。 
澎湃新闻注意到,在第二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期间,106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应邀参会,53家企业及金融机构达成合作意向,41所高校、科研机构与青岛国际院士港签订合约。 
青岛市李沧区委宣传部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受邀参会的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不仅仅局限于青岛市范围内,而是扩大到山东省、全国范围内,目的是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院士互动对话,建立院士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青岛国际院士港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紧密的合作模式,最大化放大院士效应。 
截至目前,青岛国际院士港已有包括袁隆平、王玉田等16名院士的项目落地运营。王希静预计,到今年底,李沧将累计实现院士项目落地3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在王希静看来,院士是李沧发展的“塔尖”,还要把“塔身”、“塔基”建起来。为此,在李沧,每个院士项目分别由一名区级领导牵头,在科技、人才等方面有职能优势的区级牵头部门负责人和联络人及院士港综管办工作人员,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由联络小组全权负责院士的联络、来访接待,重大活动筹备,院士项目签订协议、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等工作,推动院士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 
“四对一”的联络小组,再加上正在建设的青岛国际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核心区,还有王希静计划举办比肩博鳌论坛和夏季达沃斯论坛的青岛院士技术论坛,一起构成了为院士们服务的“塔身”和“塔基”。 
王希静认为,“青岛有一个品牌叫青岛啤酒,我们一出去到国外,说青岛啤酒。现在青岛啤酒这个名牌依然响亮,但是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品牌,也在逐渐发亮,并且越来越亮。”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