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这所985高校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多次评估优秀!

   2020-05-12 1192
核心提示:科技部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定期评估,以实现优胜劣汰。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南京
 科技部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严格的定期评估,以实现优胜劣汰。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大学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多次在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前者连续6次,后者连续3次获此荣誉。其中,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甚至因为6次连续评估优秀而获得“免评”资格。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4年成立,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1995年被批准开放,是由国家计委首批投资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面向量子调控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围绕微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等重大科学问题与技术关键,以量子调控研究、人工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设计、制备微米、亚微米、纳米尺度的新结构,揭示新的量子效应,发展量子调控科学,进而发展新一代的光电器件及其应用,以期为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积累,促成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凝聚各方资源,建设成为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拥有高层次实验研究平台和高素质的科学技术队伍、具有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管理科学、流动开放等特征的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微结构研究基地和国家科技现代化的创新平台。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8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7位:冯端教授、龚昌德教授、都有为教授、邢定钰教授、祝世宁教授、王广厚教授、邹志刚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3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1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位,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获得者18位。实验室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我国微结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4年实验室第一篇关于界面生长机制的论文在Nature上发表,实现了实验室在国际上该级别刊物上发表文章零的突破;随后介电体超晶格研究的一批创新性成果发表在《Science》(3篇)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反响。在连续6次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实验室均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其中2000年度为数理学科的第一名,2005年度经科技部批准予以免评。国际著名刊物《Nature》曾在一篇评述性文章中[ Vol. 389 (1997)113 ] 评价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以外)“已经接近世界级水平”的研究机构之一。

目前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工微结构物理与带隙材料、关联电子体系、受限量子体系、软物质的微结构与功能、基于微结构的高新技术与应用等5个研究方向。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国家级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分别是:1. 周豪慎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二次锂空气电池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纳米材料的设计与调控”(2014-2018);2. 吴迪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磁电功能氧化物界面的量子调控和原型器件研究”(2015-2019);3. 缪峰主持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青年)“多重非常规外场耦合下二维材料的物性调控与器件研究”(2015-2019);4. 朱嘉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青年973)“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热传导的机理及调控”(2015- 2019);5. 刘晓平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青年973)“硅基微结构材料的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效应及中红外探测的研究”(2015-2019);6. 闻海虎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和非常规机理研究”(2016-2021);7. 于扬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超导量子芯片中多比特相干操控及可扩展量子模拟”(2016-2021);8. 陆延青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工微结构中的量子、类量子效应及功能集成光子芯片”(2017-2022);9. 王伯根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拓扑磁性结构及其异质结的物性与器件研究”(2017-2022);10. 王敦辉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高性能稀土磁制冷材料研究”(2017-2022);11. 何程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人工微结构中的光/声拓扑性质研究”(2017-2022);12. 张翼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二维拓扑量子材料的制备、表征与器件探索”(2018-2023)。2002至今,实验室成员获得了8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并于2006年度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力争把实验室建设成科学研究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的中心,以各种模式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实验室作为国家量子调控研究的基地,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单位,目前已经启动了多项重大研究项目,联合十余个相关领域实验室成立了“微结构科学技术高等研究中心”、“固体微结构网上联合实验室”,召开“微结构科学技术钟山系列研讨会”等,加强交流与联合共同承担国家项目。

实验室现有实验室用房近20000平方米;拥有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微加工系统、电子束曝光微加工系统、低温自旋分辨扫描隧道显微系统、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仪、超导量子干涉测量仪、多功能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仪器50余套,仪器固定资产超过1亿元。实验室下设材料制备中心,测试表征中心,微加工与微结构器件研究中心,材料计算设计中心及实验室直接领导的实验技术队伍,集中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实验室的配套设施还包括南京大学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及物理系的制备液氦、液氮的低温车间等。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凝聚态物理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在今后五年到十年内,围绕微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质及其应用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以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结构材料与器件等为重要研究方向,通过人工微结构设计和制备 (Top-down) 和材料自组装 (Bottom-up)两种方式,研究从微米、亚微米、纳米尺度乃至分子层次的新结构,揭示新的量子效应、发展量子调控科学,进而发现和研制新一代的光电器件及其应用。在研究内容上选择具有良好积累、处于科学发展前沿的重要问题,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积累,促成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未来国际战略竞争中抢占核心技术的制高点。特别关注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江苏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对科技的需求,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成果,争取微结构材料科学、量子调控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地位,在若干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成为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微结构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科技现代化的创新平台。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和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多年进行软件研究的基础上于1986年底通过专家论证,1987年开始筹建,1990年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被批准向国内外开放。1993年通过第一次评估,1997年通过第二次评估,2002年通过第三次评估,2007年3月通过第四次评估,并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3月通过第五次评估,再次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1月通过第六次评估,第三次被评为信息科学领域优秀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任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吕建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杨芙清教授。

本实验室以基础研究为支撑,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旨在利用软件新技术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结合国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大需求,以探索计算机软件领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软件新技术领域的基础性与共性问题为切入点,坚持“研究力求原创,技术取得突破,成果促进产业”的指导思想,在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促进中国软件技术与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程序设计与软件方法学、机器学习与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软件质量保障与自动化技术、分布计算与系统安全技术、媒体计算与内容处理技术。核心研究内容可从宏观上凝练为“一个体系、两个切入点、三个层次内涵和四项重点任务”;其中,一个体系:面向Internet和人机物融合的软件方法与技术体系,两个切入点:软件方法学与机器学习,三个层次内涵:元级化与网构化的软件方法学,智能化和可信化的关键支撑技术、以及普适化和自然化的基本应用模式;四项重点任务:网构化与可信化的软件方法学框架,机器学习与智能化软件支撑技术,融合化的分布式应用支撑技术,领域化语义化的媒体内容处理技术。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59人,其中教授3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56人。目前,本实验室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素质良好、朝气蓬勃、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一批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2人,全国百篇优博获得者2人, 入选者1人, 入选者4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17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人,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ACM杰出科学家1人,ACM Fellow 1人,IEEE Fellow 1人,AAAI Fellow 1人,AAAS Fellow 1人,IAPR Fellow 1人,IET/IEE Fellow 1人,IEEE计算智能学会杰出青年成就奖1人,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人、杰出教育贡献奖获得者1人、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士5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士1人,中创软件人才奖获得者9人。多人在国家97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国家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领域咨询专家委员会与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计算机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及其专业委员会,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oftware Technology (UNU/IIST) ,ACM China Council,IEEE南京分部,IEEE计算机学会南京分会等任职;担任了国内外学术刊物的顾问、执行主编、副主编、Associate Editor、领域编委与编委等;还担任了一系列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指导委员会的主席与委员、大会(共同)主席、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领域主席等。2005年“面向Internet的软件方法与技术研究”研究团队获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称号。2007年该创新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的资助,并于2011年和2014年两次获得滚动资助。

在学术交流方面,先后与英、美、德、法、日、新加坡、韩、加、澳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建立了合作科研,合作开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关系;此外,还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这些合作活动与学术交流对扩大我室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学术水平,拓宽研究领域和了解前沿研究动态等发挥了较大作用。本实验室提倡多学科、多技术的相互渗透,鼓励不同层次研究工作的结合和研究人员协同攻关,力求充分利用已有的先进科研实验条件,使实验室成为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窗口。

本实验室建立了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在运行经费、办公场地、人才引进、评价机制、学术活动、国内外协作等方面得到依托单位南京大学的有力支持,使得研究人员把精力集中在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发展上,期望早日实现本实验室的战略目标:在软件新方法与新技术前瞻性和原创性探索方面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在软件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在关键软件技术与系统的应用与产业化促进方面取得实际成效,从而把本实验室建设成为软件新方法与新技术领域共性基础问题的系统性与持续性的研究基地、软件高新技术与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基地、软件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软件新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实践基地,为我国在国际软件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贡献,为我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