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空中出租车”的蓝图开始照进现实;运营商的云平台、手机、PC等终端厂商纷纷接入Deep-Seek、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在政务系统部署DeepSeek……今年以来,中国科技成果的“井喷”,让科技创新的话题热度不减。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在创新驱动下展现出“量子跃迁”般的爆发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新能源汽车、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45.4%、66.3%、26.0%。
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犹存的复杂形势,我国正以制度创新为“催化剂”,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跨越式突破。
技术奇点引爆产业裂变
在北京雁栖湖畔,一座承载国家战略使命的科学之城正以“怀柔速度”崛起,这座以“百年科学城”为定位的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目前已经布局了物质、信息与智能、空间、生命、地球系统等五大科学方向的37个科技设施项目,累计向全球开放机时超123万小时。
大科学装置是怀柔科学城的“硬核”标志,也是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今年2月,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和吉林大学的“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标志着我国建成了国际先进的、同时具备“极低温、超高压、强磁场、超快光场”等极端条件综合实验能力的用户装置。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怀柔研究部主任吕力告诉记者,通过在这些平台上开展极端条件下的实验,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在诸如新型高温超导体的发现、非常规超导机理的突破、量子计算核心技术突破、物性的超快调控和晶格振动实时成像的实现等领域提供强大支撑,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长期战略保障。
在怀柔科学城,当实验室的极限参数转化为产业端的性能参数,当科研装置的机时数据转化为工厂车间的生产数据,技术奇点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为重塑产业版图的真实力量。
目前,这样的“奇点时刻”,正在我国多地密集上演。各地通过“揭榜挂帅”“赛马机制”等新型攻关模式,将资源精准导入光学芯片、类脑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新产业赛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2.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从需求结构来看,目前投资增速实际上不高,但是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在提升。
工信部数据显示,一季度,31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部实现了正增长,浙江、福建、江苏、山东等多个工业大省的增速超过8%;湖北、河南等工业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烟台、大连等工业大市工业增速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实际上,技术突破的“裂变效应”与产业升级的“聚变反应”同步显现,为突破“卡脖子”困局构筑起立体化支撑,更为抢占新质生产力制高点打开了战略窗口。
“要精准识别‘卡脖子’领域与‘换道超车’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弛告诉记者,识别“卡脖子”领域的关键,在于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大国经济必须要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应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统筹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张弛认为,“换道超车”应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的前沿趋势,聚焦学科交叉融合领域,超前谋划、超前部署,因地制宜布局建设世界级、区域支柱型、区域特色型等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
区域集群催生链式反应
当实验室的“微尺度”突破遇见产业集群的“宏图景”,中国经济的未来图谱正以非线性速度重构。
“长三角地区当前已贡献全国30%的生物医药产值、30%的药品销售额及70%的国产一类新药产出。”近日,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委书记、区长沈旭东以一组“30—30—70”的硬核数据阐释长三角地区作为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地作用。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生物医药行业有一个“双10魔咒”,即一款创新药的研发至少需要花费10亿美元、耗时10年投入。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是巨大的负担。因此,行业的崛起离不开上下游产业链单位的协同和匹配。
2024年7月,上海围绕研发、临床、审评审批、应用推广、产业化落地、投融资、数据资源、国际化等关键环节,推出8个方面37条政策举措;江苏“国谈药”销售额从2020年的近40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146亿元,今年1~2月生物医药集群开票销售同比增长1.1%,实现“开门红”;浙江把植入性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动建设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可降解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植入性器械高能级科创平台;安徽通过出台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组建62亿元的生命健康产业主题母基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张江药谷、苏州BIOBAY、泰州“中国医药城”、台州等医疗大健康产业集群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在越来越精细的产业分工、越来越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中,区域发展正从“单点突破”升级为“系统赋能”。
张弛认为,支撑“链式反应”式创新,关键在于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将我国科研力量优势切实转化为产业创新动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畅通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环节,多层次搭建平台,促进要素自由融通。
形成“创新链条”的过程中,企业既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链条的参与者、组织者或受益者。国家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初创企业经营活力指数一季度同比增长20.0%,增速较去年四季度大幅提升13.8个百分点,其中3月同比增长21.9%。技术创新型企业人流热度指数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8.4%,增速较去年四季度提升10.7个百分点,其中3月同比增长21.4%,增速持续上扬。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大数据分析处处长杨道玲告诉记者,这组数据表明,初创企业和技术创新型企业发展迅猛,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谈及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化竞争的解决之法,张弛表示,应强化产业调控,通过规划、政策等方式引导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走差异化竞争路线,以深化科技创新激发企业开辟新赛道、开拓“新蓝海”。
制度创新铺就跃迁轨道
2025年初,浙江杭州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强脑科技、云深处科技六家新锐企业重回全球创新前沿。成立均不足十年的“杭州六小龙”,其崛起得益于杭州密集的创新要素与系统性产业生态支撑。
规划先行、政策引路,铺就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宽阔航道。如今,“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正在重塑各地产业发展格局。
广东广州利用科技服务打通转化链条。率先实施科技创新领域“补改投”政策试点,围绕“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遴选若干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启动科研经费“补改投”改革。通过与试点平台协议约定投资额度,对其孵化、招引和培育的、有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投资,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正全力打造涵盖海量科创企业、高校机构及成果信息的产业科技大数据AI平台——“湾创成果转化”平台。平台已汇聚超6800项科技成果,近1300项技术需求,吸引全国超千位技术经理人注册入驻,成为产业“出题者”与科研“解题者”的高效对接桥梁。
在张弛看来,这种集政府资源整合优势与市场精准匹配能力于一体的创新实践,恰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共振效应提供了鲜活注脚。
目前,全球科技与产业格局深刻变革,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政策要强化“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共振效应,张弛认为,应支持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的地方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完善适应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将安全和伦理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
此外,张弛表示,要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配套、市场开拓等方面深入合作。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强化政策性金融对创业投资支持,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