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零的突破!华侨大学科研成果首次登上《Nature》杂志

   2018-10-11 华侨大学新闻中心1132
核心提示:北京时间10月11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展画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博士生林克斌为
 北京时间10月11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展画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博士生林克斌为第一作者,华侨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0 percent》。这标志着华侨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Nature》杂志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之一,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代表了各个科技领域内的最高研究水平,其最新影响因子是41.57。
 此次论文的刊发标志着魏展画教授团队在钙钛矿电致发光领域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论文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薄膜制备策略并优化了LED器件结构,制备出了高亮度、高量子转换效率和较好稳定性的钙钛矿LED器件。其中,该钙钛矿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高达20.3%,刷新了世界纪录。
近几年来,钙钛矿材料在发光领域的潜在应用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受限于钙钛矿薄膜较差的成膜特性以及相对较低的荧光量子效率,其在发光、显示以及激光领域的应用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图(A)单层、叠层和半核壳式结构钙钛矿薄膜示意图,(B)紫外灯下三种钙钛矿薄膜的荧光发光照片,(C)钙钛矿LED器件实物图。
为了克服上述困难并提高器件电光转换效率,魏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薄膜制备策略:组分空间分布管理,通过构建CsPbBr3@CH3NH3Br半核壳结构,大幅减少了晶体内的非辐射复合缺陷,提高了钙钛矿薄膜的发光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在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间插入PMMA阻挡层,有效地改善了器件内的电子和空穴的注入速度匹配情况。通过上述优化,得到的钙钛矿LED器件的外量子转换效率高、稳定性较好。该研究成果已申请了国家和国际PCT专利。
据魏展画教授介绍,钙钛矿LED作为平面自发光器件,具有质量轻、厚度薄、视角广、响应速度快、可用于柔性显示、使用温度范围广、构造和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在屏幕显示(手机、电视、PC、VR和车载设备等)和绿色健康灯光照明(无蓝光伤害)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了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熊启华教授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项目还得到了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项目(600005-Z16J0038)、福建省一流学科建设引导专项经费(600007-4000130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705256)的支持。
魏展画教授,2011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取得学士学位;2015年8月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其导师为杨世和教授;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数理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熊启华教授;此后,加入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其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钙钛矿电致发光器件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此前他已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Angewandte Chemie》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
《Nature》在线刊发该论文截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